北朝帝业 第560节(第4页)
眼下西魏看似是四处开花,但其实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获得任何一个稳固的战略要点,给北齐所造成的实际的、不可挽回的伤害,甚至都比不上李伯山之前在铜鞮水北岸那一番讽刺与离间之言。
只要能够打断敌军当下看似势不可挡的进势,那么想要收复之前的失地其实并不困难。两国之间的边境形成乃是多年对抗交战所带来的一个结果,不只在战略地势上各有凭仗,人情取舍方面也有着巨大的惯性,只凭西魏短时间的占有,很难将之彻底的兼并消化掉。
高洋在听完段韶的讲述之后,脸上的神情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只是又环顾帐内群众一周,这才开口说道:“平原王进言颇善,尔等在座众人还有无别计补充?”
虽然嘴上说着还不错,但却又希望别人能够再作补充,很明显段韶这一番进言仍未深得其心,因此帐内众人便也都纷纷开动脑筋,想要在段韶前言的基础上再作发挥,希望能投皇帝所好。
只是段韶所言已经颇为深刻,一时间众人也都难能做出什么更加高明的发挥,持续了好一会儿的沉默,一直等到高洋脸上已经明显流露出了不耐烦的神情,才有一名中年将领站起身来,顿时便将所有人的视线都吸引过去。
“平原大王韬略精深、见识高明,前言发人深省,卑职听后亦深感拨云见日……”
这中年人名为徐远,站起身后先向段韶稍作欠身,口中对段韶的见解多有称赞。
然而其人话还没有讲完,上首高洋已经皱眉冷哼道:“若有别计,直须献来,勿作此杂声扰人视听!”
徐远闻言后忙不迭点头应是,旋即才又小心翼翼的开口说道:“平原大王所计深刻,臣不敢妄论其非。只不过,国事维持非止羌贼来寇一事,如今国中别事也多有告急。河北诸州旱情如火、物用大缺,而我大军聚集于此,每日耗用甚巨,不异于割我血肉以待敌,诚需从速决战,不宜再为坚守对峙之想……”
段韶这一番计议从战略层面而言确是稳妥之计,但却忽略了后勤消耗的问题,而大多数的晋阳勋贵也都鲜少意识到这个问题。毕竟北齐国力强盛,丰厚的资源又一直都优先供给晋阳勋贵与各种军事行动,很少会受困于物用。
但再强盛的国力也有一个极限,过去几年兵事虽少、役用却多,边境上大造长城、国都中又勤修宫苑,再加上连年的蝗旱灾害,再丰厚的家底也要见空了。更不要说此间聚集着小二十万的人马,哪怕是在国力鼎盛时期维持这种规模的兵力聚结也是非常沉重的压力。
徐远熟悉书计吏事,早在高欢霸府时期便处理霸府军务后勤相关的事宜,此时起身献计,便也是从自己熟悉的领域发言,指出段韶所计当中没有涉及到的部分。
随着徐远开口,其余诸将也都纷纷发声陈述己见,所计未必有多么精明恰当,哪怕为了迎合这个争相献计的气氛、将旁人所言复述一番,也能显得自己计谋颇精。
“向者陛下典军出征胡夷,多是大军疾行、旬日建功,破敌巨万、人莫能敌,连年用兵却耗用省俭、国库不伤。今与羌贼为战,同样应当急速胜之!”
眼见群徒踊跃献计,大将薛孤延也不甘人后的起身开口说道。
高洋听着群众发言,脸上的笑容也是越来越浓,又指着段韶笑语道:“王计亦精,更得此群智弘益,来日破贼必定更有把握。”
段韶听到这话后便也起身点头应是,心内却是微微一叹,他自知皇帝眼下所在意的并不是真正群策群力的献计,而是这种群众争相对其言论的补充与驳斥的画面。
哪怕他所言绝对的正确,也要吹毛求疵的斧正一番,这倒也谈不上嫉贤妒能,只不过是要向群众传递一种观念,那就是他段韶绝对没有权威到让人无从驳斥、反对。再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要故意抬杠。
段韶对此倒也谈不上有什么悲愤不满,这本来就是皇帝一贯以来的御下手段之一,是对其既倚重又不失警惕的体现,如果哪一天连这种小伎俩都不愿意再用,那么这一番君臣情义才真的要到头了。
在经过如此一番讨论之后,北齐来日与敌交战的战术也基本确立下来。段韶的计略本身也被保留下来,齐军先在铜鞮水南岸构建坚固的营垒阵线,大军全面向前推进,只是其轻骑扰敌的思路更被扩大,转为更加主动进取的大部进攻,战术上的相持被更改为速战速胜的思路。
之所以作此更改,倒也不是北齐君臣们过于小觑对手,而是立足于本身的实力足够强大。此间集结的齐军兵力本就数倍于敌军,而且单单骑兵便超过了五万人之多!
之所以会有如此数量庞大的骑兵,首先自然是北齐军队本身骑兵编制就非常庞大,其次这些将士们相当一部分都是直接从边镇抽调返回,而且当时调令甚急,为了不误军期自然是要以骑兵编制快马加鞭的返回。
抵达晋阳之后,则又因为晋阳方面本身粮草储备便不够充足,于是这些边军骑兵们自然又人马俱随驾出征,来到此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