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盛唐挽歌女主角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北朝帝业 第381节(第3页)

柳敏之前归乡,还身负大行台交代的使命就是在河东盐池推行盐引制度,让河东盐池的生产和销售、以及利润分配都规范化。数年时间运行下来,这件事也早已经上了轨道。

去年大行台率军东征虽然无功,但是对于河东的军政事务却颇感满意,于是便撤军之际便又将柳敏和一些留守河东的豪强们召回府中任职。

讲到别来经历,柳敏也不由得感叹道:“当年只道河东局势危急,穷困之际托子于伯山。但如今再作回顾,才知伯山际遇真是跌宕,至于我也只是懒卧乡里一闲叟啊!”

李泰听到这话后也是直乐,邙山之战后那两年乃是西魏局势最为危急的一段时间,国中军事残破不堪,简直做梦都怕高欢大军杀过来,河东作为前线所在自然也是更加的凶险,有那样的想法也是在所难免。

“重逢旧友,让人追念故事。柳兄若是有暇,择日同去访问冯翊公?”

当年他们被一起逐出台府,就是因为冯翊公长孙绍远之故,之后李泰虽然跟长孙家也有接触,并狠落了一番他家的面子,但是想到柳敏还没出气呢,于是他便又笑着提议道。

柳敏闻言后连连摇头道:“大可不必、大可不必,冯翊公家乃勋族名门,纵然辱之也不增你我光彩,反而结怨于人。”

长孙家如今虽然不再掌权,但毕竟还有架子摆在那里,如今行事也越发的低调,也没谁会闲得上去踹上两脚。

李泰也只是随口一提,长孙家近年也并不敢再跟他瞪眼,之前甚至还托人来问他家老三李奥的婚配情况,似乎是有联姻的想法。不过到最后老三还是娶了崔猷他闺女,给他们五姓家错综复杂的关系又添一笔。

亲事虽然未成,但长孙家对李泰善意求好的态度也算是表达出来了。他家也算是鲜卑老钱了,就这么不好不坏的处着,说不定哪天想起来了还有点用。

为免柳敏心中不适,李泰并没有言及公事,但过了一会儿却是柳敏主动开口发问道:“伯山此番归府,是为商讨伐蜀兵事?”

李泰听到这话后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笑着反问道:“柳兄也得预此事?”

柳敏闻言后便摇摇头,旋即便又说道:“因为前事受挫,府中群众对此皆言慎行。但今南国当真苍天不佑,外祸方消,内乱又兴。蜀中逆立,自绝其国,因此府中又生议论,多谓伐之正当其时。但也有人持言蜀中闭塞,并未受前乱所扰,故而实力仍存,王悦等前军败绩便可验见。与其勉强伐蜀,不如直攻江陵……”

讲到这里,柳敏便直勾勾的眼神盯着李泰,想要在其脸上看出些许端倪,但见李泰只是神色如常,所以便又发问道:“伯山之前已经在江汉之间大有创建,如今东南势雄,梁国却分崩东西,我想请问伯山,究竟哪方更有可图?”

李泰听到这话后便笑起来,大行台虽以伐蜀问计召之归府,但自然不会将此宣扬的人尽皆知,所以群众当然也就免不了会对他归府的意图猜测不已。

如柳敏所言,便是在怀疑他可能要阻止伐蜀,而是要凭着荆州总管府的强大实力而进掠江陵。

近年来大家只看着荆州总管府开疆拓土的过瘾了,国中诸方却是沉寂日久,一场东征也都无功而返。眼下大家便都想听一听李泰的意见如何,从而再各自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定。

柳敏沉寂数年,如今总算再回归霸府中枢,当然也想弄清楚李泰的想法如何,好好把握这一次来之不易的机会。

“若是旁人来问,我自然不敢妄议军机。但既然是柳兄来问,我便暂且告你,如今荆州总管府诸事应作正忙,短期之内是没有大举用兵于外的想法和能力。但若是府中大行台军令相委,自当勉力为之、不敢推辞!”

想了想之后,李泰便对柳敏说道。

接下来他也要去中外府陈述自己的看法,除了未来谁当老大这一点上,他跟大行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分歧,其他的利益诉求基本都保持一致,当然不会为了拖霸府后腿便否决伐蜀的提议。但见国中如今都是议论纷纷、摩拳擦掌,他还是得提醒一下大行台时机上再作商榷。

柳敏听到这话后便有一些失望,口中也忍不住叹息道:“我本意请率所部投效东南军府,但伯山既无此意,自然不需要甲兵盛张,贸然投赴反而是拖累。”

李泰听到这话后便也不无遗憾的点头附和一声,他之所以不急于提出征讨江陵的计划,就是担心中外府会借此将诸路人马都塞过来,让总管府人事关系变得复杂纷乱。

站在他自己的立场上而言,早日拿下江陵未必是好事,能够拖到宇文泰去世前后才算是好呢。不过他也并不能控制各方情势的发展,只能尽量将情势引导对自己有利的方向。

“既然伯山你无图江陵,那么蜀中军事可有担当之想?”

讲到这里,柳敏眼中又流露出期待的光芒,望着李泰正色说道:“方今国中好论兵事者不乏,但讲到真正的显赫事迹,无疑首推伯山。之前王悦等诸军受困,亦因伯山出手搭救才能得活。之前计定南郑,更是让人叹服不已。

如今既要伐蜀,若欲诸军安心、顺利得功,若舍伯山、更取谁人?其实不只是我,国中其他议论此事者,亦多持此论调。蜀地本就四面闭塞、易守难攻,前者之事已经打草惊蛇,此番再图,不以大将恐怕仍是难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