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381节(第2页)
这倒也谈不上是卸磨杀驴,只是社团内部要平衡,关中人不能啥都要。
这些关中土著们本身就占有着众多的土地和部曲,如今又都担任着府兵中下层的将领,如果再参与到霸府政令决策中来,那这些老陕们的势力可就太大了。
所以在其他利益不能触犯的情况下,便需要逐渐的将这些关中人士清理出霸府的决策层,不能让他们内掌机要、外掌军伍。
这一点就类似于李泰最初进入台府的时候,在台府显要职位上几乎看不到镇兵的身影。如今府兵制创成,关中豪强们也都成为正式的将领军头,于是便又被排斥出霸府,也让霸府人事升级成如今的20,河东人和一些宇文泰着重培养的年轻人开始陆续占据中外府显要地位。
李泰如今虽然已经出镇地方,但终究也还没有自立门户,了解一下霸府内部的人事变化没有害处。
在听完堂兄李裒的一番讲述之后,他旋即便又想到之前入府时王悦对他的态度那样的殷勤热切,怕不只是因为自己对其有救命之恩那么简单,想来也是与其失意于霸府关系密切啊。
想到这一点,李泰也不免有些得意。讲到所拥有的人事基础,这些关中豪强无疑要比他雄厚得多,但却沉迷于宇文泰的礼贤下士和在霸府中所拥有的显赫地位与话语权,因此对外谋事并不积极。
但李泰从一开始就明确认识到久处霸府之中绝非长久之计,虽然在霸府中也靠着出卖同僚等等手段混的如鱼得水、扶摇直上,但一有机会就要经营霸府之外的人事。
到如今,霸府内部人事制度如何调整已经影响不到李泰了。反而这些关中豪强们想要在这逐渐做大的蛋糕中保证自身的权益不被稀释,必须还要仰仗李泰的关照。
李裒来到关西的时间虽然不如李泰长,但对关西人事的了解却很全面且深入,同李泰讲述起来也很能抓住重点,分析起来头头是道,一些观点也都与李泰不谋而合。
“怪不得五兄前言留守家室,我等后顾无忧,今日与兄交谈,着实受益匪浅。五兄观人料事,深刻分明,由你当家主事,的确能让内外安心!”
谈话将近尾声,李泰望着李裒笑语说道。
李裒听到这话后又叹息道:“我也谈不上有什么真知灼见,无非遭乱年久,逢人遇事不敢怠慢罢了。本身并没有什么出众的营事才能,只是在伯山你开创的人事框架之内仔细料望,如果对你有什么拾遗补漏之益,也算不辜负兄弟分处内外、守望相助的情义。”
俗话说长兄为父,虽然说李泰自己还有老子,但在场这些堂兄们却都没了。
河阴之变后,他们这一窝漏网之鱼跟随着叔父仓皇出逃,李晓本身也并不是一个事务精深、才情练达之人,诸子侄当中年岁最大的李裒便也当作成年人来使用。
一家人能够挺过来,李裒也是功不可没的,就拿这一次西投来说,在李泰和他老子李晓都不在的情况下,最终也是靠着李裒一锤定音的决定举家迁离,诸弟皆无异议。
舍此其谁
李泰先将柳敏请入堂中,趁着几位兄弟还没有出门,便又向他们进行引见,并介绍了一下彼此间的渊源。
众兄弟们都知李泰初入关中时的不容易,得知柳敏给其提供了珍贵的帮助,一时间也都对柳敏大生好感,热情招待一番,彼此间言谈甚欢。
李泰每每返回关中,总是少不了访客登门。之前是没有将行踪大肆宣扬,但昨天入府后便也不再是个秘密,所以很快便访客盈门。
不过李泰同柳敏重逢正欢,便吩咐所有宾客只在前堂接待,而自己则在中堂里与柳敏闲话别来经历。
柳敏望着侃侃而谈的李泰,心中也是感慨不已。
正如他自己所言,之前同李泰共事时,他既是河东大豪,又是霸府老人,李泰则新入台府不久,虽然已经渐渐崭露头角,但声势仍然非常单薄,甚至就连部曲武装都需要向柳敏赊购。
可是如今再重逢,两人之间地位不说云泥之判,但也是差距明显,所以柳敏心中也的确是颇感羞惭失落。
但除此之外,他也为自己的眼光而深感自豪,那时候便已经预见到李泰绝非俗类,必然会有显达的一天。这还不仅仅只是说说而已,而是有着切实的行动,家财、儿子一并托付给李泰。
尽管有此预见,李泰的快速崛起也是让柳敏大感吃惊。难能可贵的是,其人并没有因为势位的改变便盛气凌人,面对自己时的态度仍然热情有加,这也不免让柳敏大感宽慰。
相对于李泰的经历丰富,柳敏就要略微平淡一些。
河东虽然直接承受东魏的军事压力,但主要也只是邙山之战后那两年时间,玉璧之战后便大为宽松了。没有了大举南侵的晋阳兵,凭着他们这些河东豪强,再加上坐镇玉璧城的韦孝宽,同东魏之间斗的也是有来有往。
柳敏之前归乡,还身负大行台交代的使命就是在河东盐池推行盐引制度,让河东盐池的生产和销售、以及利润分配都规范化。数年时间运行下来,这件事也早已经上了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