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盛唐挽歌女主角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北朝帝业 第663节(第2页)

汉中王李裒乃是李泰同祖堂兄中年龄最长之人,如今官居凉州总管。李泰一众堂兄弟数量不少,但是如今多数都处方牧之任,在朝任职者却无。如今朝廷纲常皆定,将李裒召回朝中出任宰相也是很合理的。

益州这个地方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与位置,的确是需要一个足够信任的人坐镇治理。之前李裒由益州调任凉州,转以李允信出任益州总管,崔谦如今请辞中枢,安排他前往益州也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既然崔谦连去路都已经设想明白,可见去意已决,李泰也不再多劝,但还是忍不住叹息道:“旧者年少身微之时,只道权势渐壮后必可恣意人间,而今临此高位,仍有诸多人事困我。永嘉之祸、五胡乱华,战乱纷扰,竟无宁日,几百年间未尝没有仁人志士欲开太平之世,往往功败垂成。今我等幸为天意所拣,行事亦需谨慎小心,务求免于颠覆之祸、使人间再生反复之危。”

崔谦闻言后也点头说道:“圣人得天眷顾,英质雄生,臣等附骥而起,浅具微功,唯望此生能辅从圣人更创盛世,岂敢因门户私欲而迷乱失智!”

君臣对话进行到这一步,也算是各剖心迹。李泰作为一个帝王,自然是反感关东世族们对于政治资源的垄断与把持,希望朝廷用政选士能够有更加广阔的空间,但是对于崔谦等微时相从之人,他也是绝对的信任。

至于崔谦虽然出身博陵崔氏,但他也心知今时今日所拥有的功业成绩并非家世使然,而是在当今至尊的带领下一步步发展起来,心中同样希望能够通过毕生的努力来共同缔造一个崭新盛世,而不是为了门户私计而与至尊分道扬镳,蝇营狗苟的重蹈覆辙。

于是在接下来的朝会中,朝廷便又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调整。尚书左仆射崔谦去职,右仆射长孙俭递补左仆射,凉州总管、汉中王李裒入朝担任尚书右仆射,崔谦则出任益州总管。

崔谦离朝之后,李泰又将坐镇河东的崔訦召回朝中担任兵部尚书,前兵部尚书陆腾出任徐州总管,李雁头出为河东蒲州刺史,前益州总管李允信调任豫州总管。

在这一系列的任命当中,还有一项人事任命不甚起眼,但却与日前甚嚣尘上的舆情物议密切相关,那就是国子博士熊安生出任太常少卿。

北地儒宗

“臣太常少卿熊安生,叩见至尊,恭祝吾皇万寿无疆!”

熊安生六十多岁的年纪,须发俱已灰白,精神仍然矍铄,待其登殿之后,便一丝不苟的向着殿堂上方端坐的皇帝陛下深拜为礼。

瞧着熊安生这一副苍老模样却仍自称少卿,李泰不免一乐,旋即便又端正神态笑语道:“熊卿免礼,贤士入朝,使我陛阶生馨,玉树华发,令人感慨贤良不遇啊!”

河北贡士入朝不少,既有在野贤遗,也有名门俊才、前朝旧臣,熊安生在当中也属于非常显眼的一个。其人号为河北儒宗,本身经学造诣深厚,门生弟子众多,此番入朝,也是比较让人期待的一个。

为了表示对这位北地儒宗的重视,李泰甚至还特意免了熊安生参加贡试,不让他因为跟一众年轻后进同场竞争而心生尴尬,在其入京之后不久便授予其人太学博士的职位。

“纣为暴虐,而元龟不占。臣不敢冒称贤良,无非略知礼义,齐氏道衰无治,臣之于世,旷野朽木而已。而今至尊德沐四海、圣主御世,降命来召,臣遂衔丹书而至。”

熊安生听到这话后,又连忙俯身作拜道:“臣旧居河北,非谓不遇,人不能识。而今入朝,乃圣皇以德视众、明察秋毫,非止臣一人之幸!”

李泰这些年各种奉承之声已经听得太多了,不想今日召见这位北地儒宗,还是又听到了些许新意。

商纣暴虐,就连苍天都不愿降给启示让其占卜吉凶,北齐那群道义衰败的玩意儿,谁又能辨认出我的贤良本质?至尊治世英明,我便化作白鸟,衔丹书来投。

这话既贬低了北齐统治者,又奉承了当今至尊,还不忘抬举一下自己,大概这老先生在家读书讲学闲暇之余,都在琢磨怎么拍马屁了。历史上周武帝宇文邕灭齐之后与之相见,熊安生那一通马屁就拍的肉麻至极。

李泰微笑着抬手示意这老先生免礼赐座,望着其人一脸恭敬的表情,心内又是思绪暗转。

这熊安生近日来在京中也算是一个传奇人物,极短的时间内官职便接连升迁,最开始只是皇恩特授的一个太学博士,不久后便升为国子博士,而后数日晋升为国子监司业,到如今直授太常少卿。

如此一连串的晋升,就是为了表彰其人与其弟子们在不久前针对北齐人事弊病大加抨击的功劳。朝廷虽然不便亲自下场去带节奏,但却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引导大家往正确的道路上走。

熊安生与赵彦深出身背景差不多,都是家无祖荫世祚的寒族子弟,但是由于各自选择不同,人生轨迹也是大不相同,可谓是失意与得意的代表。

赵彦深自幼聪明干练,热衷游走于权豪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