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648节(第1页)
一个政权的建立,除了大封群臣、大将功士之外,政治体制的建立和运行同样也是至关重要的。得益于李泰旧年便针对西魏人事进行了许多的改革,到如今从西魏过渡到大唐朝廷倒是比较顺畅。
早在李泰执掌霸府时期,朝廷三省六部雏形已有,尤其是尚书省下属六部俱全,在行政层面已经是运作自如了。
不过由于当时李泰还并非真正的君王,而是以大丞相、尚书令的权臣名义执掌权柄,所以在国务决策层面具有重要作用的中书省和门下省还没有得到加强,两省职能全都集中在霸府,并未形成三省格局。
如今李泰成为了正式的皇帝,自然也需要将这一部分的职权进行下放,加强中书、门下两省的职权,构建起一个比较正常的政治生态。
中书省掌军国政令、佐天子执政,国之制诰皆由此出,魏晋以来便为枢机所在,并且在朝廷格局之中位置越来越重要。门下省出纳帝命、总典吏职,佐天子统政,侍中一职由来已久,本是出入禁中、近侍帷幄,其后渐掌奏事纳谏、拾遗补阙,以至于封驳上命。
简而言之,这两者一掌政令的拟定、一掌政令的宣达。一道影响国家政治的命令,先要在中书省形成具体的书令条文,而后传达到门下省进行核查审批,然后再由门下省发付具体执行命令的机构进行实施,这些命令的主要执行机构便是尚书省六部。
这一套的流程便形成了一个三省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又互相制约的一个局面,一个帝王哪怕再怎么权欲熏心、不肯放权,也不可能事无巨细的亲力亲为,毕竟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因此正需要这样一套职权和责任都清晰分明、井然有序的统治系统进行辅助。
当然,对于李泰这种威望无双的开国帝王,本身又可以称得上是比当世任何一个人都要更加清楚新生的大唐政权该要如何发展的人,这三省六部的政治构架其实是形式大过效果的。
因为本身威望既高、加上目标明确,所以他的行事风格必然也就要更加的强势,任何一种官制都只是为了配合他,而非是为了斧正和限制。但他之所以还是要施行三省六部的制度,主要还是为后世创制,对此同样也并不马虎。
由于三省各有司掌、分工明确,丞相这一南北朝时期霸府意味浓厚的职位就没有再继续保留下来的必要了。包括尚书令这一行政系统的老大,大唐朝廷同样没有再设置,而是以尚书左右仆射分掌尚书六部事宜。
如此一来,尚书仆射两员、中书令两员、门下侍中两员,这便是如今朝廷最为重要的几个职位,得任此职的臣员各自都分掌了一部分原本丞相的职权。
对于李泰和新生的大唐政权而言,三省彼此间互相制衡的效果并不是当下所需要的,反而更加需要三省诸司通力合作、认真努力的执行皇帝陛下的命令,各种不必要的内耗则能免则免。
所以在三省六部之上,李泰又将原本的上阳宫政事堂保留下来,用以供中书、门下两高官官合署办公,在政令的拟定和宣达程序上尽量做到顺畅快捷、减少分歧。
至于尚书仆射由于需要实施监督六部行政,则就不需要在政事堂办公,当然如果有需要的话,也可以特许尚书仆射又或者其他高级官员进入政事堂办公。
如此一来,丞相的职务虽然不再设置,但政事堂的存在又能够发挥出过往丞相府的职能,因此在政事堂办公的朝士重臣,同样也可以称为宰相,只是从原本的独相转变为群相,职权也被拆解开来。
李泰所选择的
急访故剑
交情归交情,但正事还是得就事论事。李泰虽然跟高仲密之间情义深厚,但也知道这个高二叔不是什么宽宏仁义之人,性格颇有几分偏激狭隘,否则也不至于一怒之下投奔西魏并衍生出后续一系列的事件。
李泰也很清楚,高仲密这些年在关中虽然荣养惬意,但是回想故事也未必就能完全释怀,对于河北的人事还不知积攒着怎样的怨念。眼下河北形势初定,若任由其人归乡作威作福,还不知会滋生出怎样的人情纷扰,所以眼下还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高仲密本就听惯了李泰的话,如今彼此地位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态度自然也变得恭谨起来,此时听到皇帝这么直白道破他的心思,便忍不住干笑两声,旋即便又道:“圣人知我甚深,我心确有此计。但既然圣人早有构想,我也不再力请惹厌。”
讲到这里,他便稍作停顿,而后长叹一声道:“如今东西鸿裂亦因圣人伟力而弥合为一,破碎旧情未知几时能够胶连如故?圣人应知旧年家小痛失虎牢,后虽陆续有返,但仍有人飘零在外。我这俗人执念、故情难泯,今求归乡,也有半成心思是希望能够访寻故剑啊!”
李泰听到这话后先是一愣,旋即便不由得哑然失笑,没想到高仲密如此长情,至今对其前妻李氏仍然念念不忘。
想当年其人便为了李氏而抛弃原配崔氏、从而得罪了大舅哥崔暹,后来又因李氏而结怨高澄,以至于叛逃西魏,身世因此颠沛起伏、家破人亡,至今却还念叨着故剑情深,当真是有点记吃不记打啊!
李泰对此倒是不好评价,不过这事倒是恰好也有所了解,于是便对高仲密笑语道:“阿叔若是因此,则更不必急于奔赴河北。近日便有一批邺城宫人即将抵达,阿叔自可直往访寻,故人应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