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619节(第1页)
可是这些线路如今也被北齐修筑了长城戍堡加以封锁,而且山道崎岖难行,难容大军长驱直入、一些重型的攻城器械也难以运载。一旦北齐集结重兵于晋阳城内外,便可以仗着地主之利从容击退来犯之敌。
但是如果不进攻晋阳的话,无论从哪一个方向发起进攻,北齐都能不失应对和反击之力,可以从容调度晋阳的武装力量前来迎战。一旦双方在外围区域拉锯过久,那么西魏可能又要面临一个后劲不足的情况。
在经过一番权衡商讨之后,李泰还是决定将晋阳作为首战目标,至于兵力则分成三个方向发起进攻,首先以轻装精锐自离石地区向晋阳进逼,让北齐因此心生警觉、从而将各方兵力向晋阳收缩集结。
三路进军
李泰所提出的兵分三路,并不是指的要将人马平均的分成三份、再从三个方向往晋阳发起进攻。在重要的军事行动当中,并不是分兵越多、操作越多就胜算越大,分兵太多反而会因为配合不足、变数太多而被敌人以优势兵力分头击破。
在这个问题上,明末的萨尔浒之战算是一个比较经典的战例。而东西魏分家之初所进行的小关之战,也算是弄巧成拙的一个例子。
所以这一次李泰的兵分三路也并不是简单的三路人马齐头并进,而是三个战争阶段,通过不同阶段所派出的人马对敌军进行压迫与威胁,从而营造出有利于自身的战场情势,然后再进行下一阶段的战斗。
像是
箭在弦上
听着长广王这一连串的质问,段韶心内不由得暗叹一声,同时也颇感头疼。
长广王与当今皇帝乃是同父同母的至亲兄弟,但彼此间关系却并不怎么好。虽然他们两人旧年也曾亲密无间的一起发动政变,但自那以后关系便是每况愈下,以至于都到了相看两厌的程度。
如今皇帝陛下常年待在晋阳,邺都这一摊子事务则基本上都交给了长广王,除了一些实在避不开的人事之外,彼此间在某些方面甚至都有点井水不犯河水的意味。
就拿这一次段韶所计划的收复建州一事来说,段韶是直接奏报到了晋阳,但晋阳方面的皇帝却表示在计划正式执行之前,不必告知邺都方面太多细节。
皇帝或许是出于保密的原因,但是这一交代也体现出对于邺都方面留守人员的不信任。毕竟这些河北世族们与陇西李氏之间有着或深或浅的牵连,一旦让他们知晓了北齐下一步的进攻目标乃是建州,西魏方面知晓此事想必也就不远了。
但是这种刻意的隐瞒,也就难免会将长广王排斥在核心机密之外。而想要完成这一计划,又少不了要依靠邺都方面的后勤支持。
皇帝不肯对长广王开诚布公,段韶夹在他们兄弟之间也是颇为尴尬,此时面对高湛的质问时,他一时间也不知该要如何作答,沉默片刻之后才又沉声说道:“相王多虑了,如今我国与魏国对峙,核心安危便在大河以北,纵然有所图谋亦不离此间,义阳之事或有或无、亦不必深问究竟。”
高湛倒也可以称得上是精明警觉,在听完魏国使者的控诉之后便意识到许多事情,但他却以为段韶是要瞒着他率军南去征战淮南,则就不免显得精明有余而格局有缺。
段韶不方便直接向高湛透露收复建州的计划,但也给出了一定程度的暗示,眼下最重要的还是黄河以北,南面纵然有什么举动也不必深问究竟。
高湛对于这个答案自是有些不满,旋即便又皱眉说道:“如今魏使入朝诸多责问,我国军事我竟需要从敌人口中才能知悉,王又能否告我该要如何回应魏使?”
“相王实在不必为此烦忧,晋阳方面想必会对此有所应答。魏使此番前来邺都,无非是想以此事滋扰国中人情,只需礼送出境,大可不必给予什么回应。”
段韶闻言后便又沉声说道:“朝廷连年大事人力物料构建邺南防线,虽然不谓坚若磐石,但魏国想要突破防线也是极难,我国中人事只要一应如常,实在不必在意敌之所问。”
高湛见段韶仍是如此口风严密,当即便又冷声说道:“敌之所问可以不必在意,但今国中所谋我竟一无所知!王若自度能够将我隔绝于机密之外、对事仍然全无影响,那自然大可不必告我。但如果因此而令谋划之中恒生波折、甚至事有困阻,王亦应知错不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