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盛唐挽歌女主角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北朝帝业 第617节(第4页)

虽然说之前两国以沁水为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彼此界线又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于北齐边防更趋于保守,所以魏军便也干脆跨过沁水驻营,并且沿着沁水两岸建立起一些屯垦地点,用以安置对面来投之人。

相对而言,西魏方面对边地的治理较之北齐要更有条理一些。这大概是得益于西魏方面的局势更加从容,反观北齐则就要局促得多。

原本北齐民生条件尚好,但是随着战线被直接推进到了河北,北齐迫切需要在邺南构筑新的防线,河北的民生状况自然就遭到了大大的破坏。

单单在淇水、白沟一线便需要常年布置数万甲兵,为了便于兵员的集散休整,这些地方也都陆续设立起大小军镇。原本的农庄耕田便遭到了破坏,哪怕没有被划为牧场,也都赐给军镇戍兵们。

区域之内河北民众产业遭夺,自身也沦为奴丁,甚至就连妻子都被夺走、配给鲜卑军人。在如此严峻的边防形势之下,众鲜卑军人们才是真正能够守卫社稷的可靠力量,普通民众们纵有shenyin,声音也太过微弱,只能各自另觅生计。

发生在马场那一幕幕逃亡的画面,便是近年来双方在此区域对峙的一个缩影。

烽烟再起

三年前的那一场战事不只给两国的对峙形势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给北齐内部的局势同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首先是北齐的政治格局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原本北齐的都城乃是邺城,朝廷与诸司百官也都集中在邺都。可是随着西魏向河北方面的挺进,尽管邺都仍然保留着作为都城的名义,但其执政的职能却越来越弱了。

齐主高演常年坐镇于晋阳,因此百官也多随驾前往晋阳,并州尚书省进一步扩大,取代了大部分邺都尚书省的职能。

如今邺都这里,主要是由长广王高湛留守,行政职权被大幅度削减,主要负责保证邺南防线上的将士所需后勤。

如此一来,即便是魏军突破了邺南的防线而攻打到邺都附近,也能将损失与伤害降低下来,不至于让朝政人事直接瘫痪。

但是北齐内部这种两都格局之所以形成,也自有其原因。随着邺都不再作为北齐的行政中心,这直接就造成了关东世族们的失势。

过往关东世族虽然也比较势弱,但是在邺都朝堂上还能维持与晋阳勋贵分庭抗礼的局面,在朝政大事上的话语权有时候甚至还要压过了晋阳勋贵。

可是现在朝廷百司转移到了晋阳,晋阳勋贵们的老巢所在,关东世族们在朝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自然锐减,存在感越发的薄弱,已经很难再参与到政务决策的讨论当中,仅仅只保留下来了一部分执行政令的职能。

与此相反的就是大量的晋阳勋贵进入了朝堂中,担任各种朝职,对朝情局势的影响得到了空前的加强。

齐主高演本来就是在这些勋贵们的支持下而登上帝位,之后又迫于西魏所带来的压力而长居晋阳,其朝堂中充斥大量武人。

但是这些武人们却并不具备处理朝政该有的各种素质,有的人连字都认不全,更不要说处理各种复杂的案牍公文。而且他们也欠缺各种行政经验,对于决策性的事情乏甚视野格局,执行方面也处理的乱七八糟。

还有关键的一点,那就是这些晋阳勋贵们大多品性不高,贪污渎职等事层出不穷、屡禁不止。齐主高演几次想要整顿吏治,结果都因为阻力太大而不了了之。

唯一比较值得庆幸的是,过去这两三年的时间里一直风调雨顺、连年大稔,自天保末年各种天灾人祸所造成的粮荒与物资短缺等情况得到了极大的好转。

而且高演固然威望不及其兄高洋,但性情和手段上较之高洋的极端残暴又有所收敛,因此局势倒也还算稳定,没有什么大的纷乱发生。一些地方的确是存在着失治等种种问题,但是整体上还可维持。

政治方面虽然人治混乱、靠天吃饭,但北齐在军事上的举措和行动则就比较积极。河北方面新建的邺南防线虽然还没有经受过大战的考验,但也算是将西魏的威胁拦阻在外,确保了河北地区的稳定。

除了邺南防线之外,北齐还先后在介休、乌苏与荥阳等诸地修筑城池要塞,使得北齐边防又重新建立起来,预防西魏再一次的大举侵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