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423节(第3页)
别的不说,单单河阴之变后崔棱收留他们一家、让他们在清河郡中立足谋生十几年之久,这一份恩惠便不能弃之不顾。
李捴这段时间对这一问题一直不肯主动谈论,也是希望将问题推脱给南梁方面。如果南梁处置过于严重,他便出于情理的为崔瞻发声求情,如果南梁只是轻轻揭过此事,那他也要保留追究的权力。
此时听到朱买臣这么说,李捴便正色说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若我这故友是别处违禁受执,我尚且需要担心、急于营救。但今是在江陵行差踏错,梁国皇帝陛下公正英明,想必会做出一个公私称允的决断,我于此无忧矣,所以不言。难道朱将军对此另有别计,认为结果可能有悖人愿?”
“怎么会呢?”
朱买臣先是干笑两声,但还是不死心的继续说道:“法理也不外乎人情,我主上遇事当然会周全处断,但这是我主天性使然。李侯于此吝于发声,恐怕会遭舆情讥讽凉薄。此为李侯计,希望能在这件事情上有闻李侯情义之声。”
李捴想了想之后便又说道:“朱将军此言确是让人警醒,我与崔彦通份属至交、情义深厚,大可不必付诸言辞便各知心意。但人间并非尽是情深若此之辈,尤其不乏好弄口舌之利、惯于煽动是非的无耻败类,鼓噪人情、造谣滋事,所以虽然情深自知,有时也要作态给那些是非败类一观。明日确实需要叩阙请见,为我故交求情。”
朱买臣被李捴这一番指着鼻子斥骂下来,心中自是愤懑不已,但听到李捴表态明天会主动求见,他心里也不由得暗暗松了一口气,只要完成了皇帝陛下的交代,被人指桑骂槐的说上两句那也没什么。
没有了朱买臣煽风点火、主动搞事,接下来宴会的氛围尚算不错,尤其李捴变得兴致颇高,凡有祝酒来者不拒,一直到了深夜时分,这才各自尽兴而归。
朱买臣归后向皇帝萧绎略作禀告,萧绎对此也颇感满意,于是
再临淮南
“末将等拜见大将军!”
义阳三关中的武阳关关城外,关城守将权景宣率领一众文武僚属一早便等候在此,当见到李泰的仪仗旗帜渐行渐近时便忙不迭快步迎上前去,向着队伍中的李大将军便作拜道。
“权将军不必多礼,有劳诸位久候了。”
李泰见状后便也翻身下马,先是弯腰搀扶起了权景宣,然后才又望向身后随行的一众随陆土豪们笑语说道:“随陆之境得守安稳,借仰权仪同等精勇将士镇守三关,你等乡士可真是受益良多。今日于此关城之前得见权仪同,一定要深作感谢啊!”
众随陆土豪们听到李大将军这么说,当然也不敢反对,更何况义阳三关的确是关乎随陆之地安危的命门要害,因此便都纷纷入前向权景宣作礼感谢。
权景宣一时间被搞得有点不知所措,连连摆手道:“末将所事皆属份内,既然身领此职,自当竭力行之!”
“正因将军有此赤诚之心,所以我才方今将此方军务久付将军。何止是这些身受庇护的随陆士民们需要感谢将军,就连我也要向将军道谢啊!将军居此,使我不必频顾此方,可以放心谋略别处。”
李泰拉着权景宣的胳膊正色说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将军因为需要镇守重关、不暇别去,所以无名于人间。但我却知将军才略雄壮,受困所事而已,今携群众入此,必为将军扬名!”
权景宣听到这话后,脸色顿时也变得激动起来:“末将、末将一介武夫,平生所长不过只有戎旅庶务罢了,竟得大将军如此垂青赏识,实在是受之有愧……”
在西魏国中,权景宣绝对可以称得上是老资历,早在贺拔岳等还未进入关中之前,他便跟随在当时的关中行台萧宝夤麾下任事。宇文泰继承贺拔岳的权势之后,又将之辟为行台郎中。
但是他的履历也体现出了什么叫做时运不济,起个大早赶个晚集。他跟随萧宝夤的时候,萧宝夤在关中造反失败。转入宇文泰的麾下时,又因为并非北镇出身而不受重用,尤其是长期活动在关东地区,就连大统年间一系列的府兵改制也都没有赶上。
早在长孙俭担任荆州刺史的时候,权景宣就来到了沔北任事,然后又被王思政带出沔北,最后则作为王思政的余部而被李泰接收。
李泰本身也拥有着自己的班底,只是将权景宣放置于周边驻守。至于军府一系列重要的军事行动,主要还是以自己麾下部众们为主力。这么多年麾下来,权景宣仍然还只是一个车骑仪同,甚至都渐渐被追从李泰麾下的族子权旭所超过。
权景宣能力绝对是不俗的,甚至可以说是超过了相当一部分的镇兵,而且还不只局限于战场杀伐,宣抚地方、处理复杂的地方纠纷与矛盾同样成绩不俗,但是因为一直处于比较边缘的处境,极少有高光时刻的表现,所以李泰言之无名于人间倒也没错。
一众人在关城外略作寒暄,然后便在权景宣的带领下进入了关城中。
义阳三关地处大别山、桐柏山两大山脉之间,是淮南地区进出随枣通道的重要门户。几座关城也都设立在群山山隘之间,这样的地方因为没有属地辖区作为补充,一般而言谈不上有什么民生和军需系统。
但在权景宣治理下的义阳三关却并非如此,单单隶属三关的士民便有两万余众,除了权景宣本部和荆州军府所派驻的五千人马之外,剩下的都是近年来权景宣所招抚的大别山境内众蛮部和出入左近的游食流民。
这两万多人依托着义阳三关从事樵采等生产活动,所产出的物资除了满足自身生活需要之外,便都供给三关驻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