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417节(第1页)
广陵王垂垂老矣,也想给子孙后代积攒更多福泽,原本这份人情送给宇文泰当然更好,可是宇文泰却并没有在此刻便主动谋求王爵。所以当李泰提及此事后,他想也不想便表示了支持,如此也算是一份人情货卖两家。
接上了广陵王之后,一行人便再往皇城而去。而当他们来到这里的时候,杨宽则早已经在这里翘首以待。见到李泰之后,他便满面春风的点点头,然后便又上前跟车上的广陵王打招呼。
一行人在皇城门前略作停顿,然后便陆续有人加入进来,极短的时间内便聚集起了二三十人,也不知他们刚才都猫在了哪里。
此时的皇城大丞相府中,宇文泰也听说了广陵王元欣竟与李泰同来,也不免略感惊奇。广陵王虽然身份颇高,但他眼下也不方便直接出迎,只是着令府员持其手令,特许广陵王车驾可以直入皇城之内而不必再换乘步辇受风。
一行人前呼后拥的跟随在广陵王车驾前后进入了皇城,途中还不断有人赶上来,当抵达皇城内门下省官署的时候,韦孝宽等提前到来的数人也在此等候。
很快,原本还空空荡荡的门下省直堂便坐满了人,广陵王既是宗室耆老,当然是端坐首席。而在其身旁的则是接连两天都赶来凑趣的江阳王元罗,还有淮安王元育也在李泰昨日绕道拜访之后,今日同样也出场列席。
李泰也算是这场会议的召集人,但却没有机会坐在主位问上一句“谁赞成谁反对”。
现实并不像电影那么戏剧,大凡今日出席之人,昨日必然也有人负责与之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并不会憋着一口气只为到这里来喊一声“我反对”,因为这可不是在玩梗,而是真的在玩命!
原本昨日还乏人应和的提议,到今天便获得了与会群众的一致赞同,于是当即便将会议的决议结果送入禁中。不多久,皇帝的批示便也下达,诏令三月朔日大朝册封太师宇文泰为岐阳王,并着令太常并门下省诸曹使员前往华州兴造岐阳王宗庙以奉其宗亲先灵。
事情结束后,李泰也并没有在皇城久留,也并没有前往拜见宇文泰,现在就凑过去难免会有邀功之嫌,于是便护从着广陵王准备将之礼送回府。
“伯山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当真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让人钦佩啊!”
事情既然尘埃落定,宇文护等人也不需要再刻意避嫌,于是他便站在皇城道中笑着对李泰说道。
李泰闻言后便也笑起来,摆手说道:“愚人才会只见表象,萨保兄应该不至于如此。若非众望所归,纵我巧舌如簧,也难能为萨保兄邀此殊荣。”
宇文护听到这话后神情便是一滞,旋即便退在了一边。
李泰瞥他一眼,心中便冷笑起来,你这不肖子孙还不跪下给我磕头谢恩,要不是老子给力,你们家祖宗能有新庙供奉?你八辈祖宗都得感谢我,别说你了!
翁婿同荣
在李泰的努力运作和争取之下,宇文泰终于达到了他霸府权臣职业生涯的新高度,而李泰也凭此再次证明了他霸府
播义乡里
又过了几天时间,朝中改革政令的颁行总算是告一段落,剩下的便是潜移默化的推行,太师宇文泰便也率领中外府群属辞别皇帝,再返已经更名为同州的华州。
少师李泰当然也率本部人马同行,一行人浩浩荡荡的沿渭水东去。至于独孤信,大概是懒得见他们翁婿和睦的画面,直接留在了长安没有同行。
李泰原本还打算先行返回商原,再携同娘子前往同州中外府。结果宇文泰仪驾刚刚过了洛水,便告诉他同赴商原乡里,要去他家中做客一番。
得知这一情况后,李泰连忙又派遣使员快马回乡先行准备,又将大队人马驻扎在沙苑,然后才率领几百精骑部从护卫着宇文泰的车驾向商原而去。至于中外府大部队,则是直接向同州城而去。
“此间乡里当真风物迷人啊,我听说是因为伯山入此定居之后,乡里才发生了诸多的改变。所以乡人们提起伯山你的名号来,也都是感恩戴德。”
将近商原的时候,宇文泰下了车换乘战马,并示意李泰策马同行,一边信马由缰的欣赏着田野风光,一边对李泰笑着说道。
眼下正值晚春时节,天地之间万物复苏,草木茂盛、生机勃勃。田野农夫正辛勤劳作,那轻便易作的曲辕犁也早已经普及开来,在关中乡野之间已经成了随处可见的农具。
李泰虽然没有因此换得什么官爵,但是如今势位也早已经是当世最为顶尖的一档。此时当见到农人们用此耕田垦荒,心中也不由得洋溢起一股自豪感。
听到宇文泰这么说,李泰便笑语说道:“田野间的禾苗如果施肥得宜,自能茁壮成长。但也不能因为农人勤劳,便抹杀了风调雨顺的时令之功。若非主上坐镇国中、领掌军政,使得国中政令合宜、民众无受战乱纷扰,此乡又焉能得治?”
宇文泰听到这话后便笑起来,指着李泰感叹道:“与伯山相对言事,常有如沐春风之感,让人沉迷不倦!讲到消除关中百姓的兵灾战祸,这份恭维我倒是当仁不让。治大国若烹小鲜,不可频兴劳作,近年来国中用兵慎重,每动必功。
可笑高家小儿,恃其父兄之资,役使其众劳苦征战、以致内外不安,状似威勇,必不可久,如此穷兵黩武之徒绝非守业之主。伯山且放眼以待,晋阳、邺城必为我关西豪杰所夺!”
这话虽然也不无道理,但李泰听着却总感觉有点酸溜溜的,你就是羡慕人家家底厚实、想打哪就打哪对不对?虽然是个穷逼,倒还挺有志气,但就算事实如此,你也肯定见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