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387节(第3页)
鲁广达倒也没有就这话题继续控诉,毕竟在建康遭受的不公平待遇跟人家西魏没有关系,还是赶紧说正事重要。
“如今贼齐大军南来,寇掠无度,晋熙、新蔡等诸郡百姓、数万黎民,惶恐无所投附,即将遭贼虐害,恳请李大将军垂怜相救、仗义活之……”
魂之所归
双方都有此意,沟通起来的效率自然也就很高。
李泰又向鲁广达仔细打听了一下如今晋熙等诸郡所面对的具体情势,以及其所部人马状况如何,并将其诉求认真倾听一番,旋即便确定了对晋熙的援助计划。
他派遣部将李屯率领三千精骑南下出镇齐昌,与晋熙郡在地理上互相呼应,一旦北齐人马再大举向晋熙境内侵入,可以就近加以支援。
与此同时,李泰又着令窦毅率领五千步骑增驻义阳,使得义阳守军规模达到万余众,是除了州治穰城之外单个城池驻兵最多的地点。
义阳作此增兵,那自然是剑指整个淮南,直接可以影响到北齐大军在整个淮南的行动。就算北齐是有沿江向西推进的军事行动,也要因为担心义阳这里所驻扎的重兵而投鼠忌器,不敢过分滋扰西魏所控制影响的区域。
鲁氏兄弟们获得荆州总管府的庇护,当然也要有所表示。一方面鲁广达要随同荆州的使者一同前往华州中外府向大行台奏告此事,一方面鲁悉达还要派遣子侄作为人质来到荆州。
为了能够早日获得荆州总管府的援助,鲁广达对于这些要求也无作争辩,全都答应了下来,只是希望总管府能够早日出兵。
李泰做事也很有效率,敲定此事之后
人离乡贱
人离乡贱,本来就是一个基本的常识。尤其是对一些在地方上拥有着相当可观的乡土资源的豪强世族们来说,在乡里还是在他乡的区别将会更大。
这些祖籍南阳的江陵人士,当然是没有经历过祖辈因胡亡氐乱而流亡他方的磨难,但背井离乡、从头开始的事迹却是在家族内部口口相传、耳濡目染。
如果不是因为有着这些江陵名族的支持,湘东王也很难获得讨伐侯景乱军的争利。诸如梁王萧詧因为没有获得襄阳名族的鼎力支持,在与江陵的竞争中处于绝对的下风,只能投靠西魏才得以自保。
平定了侯景叛乱之后,不只湘东王因此获得极大的声望,这些江陵名族们也需要分享这一次投资成功的收获。而将中兴政权的中枢核心留在江陵本土,就是他们能够获取到的最大回报之一。
在经过侯景乱军和勤王、定乱大军的连番糟蹋,如今的建康早已经是残破不堪,再想重新兴建起来还不知要投入多大的人力物力等各项成本,而且这些成本又该由谁来投入?
建康作为长久以来的南朝政治中心,是有着源远流长的政治传统。王谢名门和三吴世族们虽然在侯景之乱中遭遇了巨大的损失,但也并没有被连根拔起,反而趁着对抗侯景乱军的过程中对乡土资源的把持越来越牢靠,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地方实力派。
如果湘东王迁都于建康,那么建康城的重新营造必须要仰仗这些三吴名族的配合,秩序也需要他们加以维护,势必就会获取更多的政治资源,凭着乡土根基逐渐挤压其他人的进仕空间,众多的江陵人士在面对这些人的时候,除了湘东王的潜邸故属这一个身份之外,没有任何的优势。
诸如吴兴沈氏这样的地方强族,虽然也涌现了沈约等文儒名家,但本质上仍然未改其地方豪族武宗的特色。如果彼此间真的发生什么权位争执,湘东王又难以调和的话,人家振臂一呼乡兵群起,他们江陵人有个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