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盛唐挽歌女主角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北朝帝业 第366节(第1页)

妙音娘子虽然常常故作老成的维持其当家大妇的姿态,但其阅历所限,也很少面对和处理如此大宗钱帛往来的人事交际。旧未出阁,家事自有父母处理,嫁于李泰之后的几年,也有李渚生等老家人负责待人接物。

如今她跟随夫郎来到了荆州,却是无从推脱,只能照单全收,又恐因无知连累夫郎,便将这些礼货全都封存内府,不准任何家人拆看,等到夫郎回家之后再决定该收下还是该退回。

李泰回来后,这小娘子便小心翼翼的将事情报告给夫郎,讲到那些礼货足足塞满了内府十几间空房,妙音又充满忧虑:“我家纳取这么多礼货,朝廷会不会查究夫郎贪赃?”

瞧这娘子忧心忡忡的样子,李泰心中也是一乐。到了他这种势位级别,就算被问罪也得是谋反窃国这样的大茶饭,若是因为贪赃就被办了,那可真是太羞辱了。更何况,这也根本不算是贪赃。

李泰翻查礼单,这些奉送大批礼货的,往往都是汉东、山南等各地的官员与豪强们。

这些地方都是新近开拓所得,本身都要仰仗地方的豪强各自治理,而且由于没有系统性的编户授田,所以也并不收取赋税庸役,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对于西魏政权、对于李泰这个直属的上官就完全没有权力和义务的牵扯。

正如李泰要服从中外府的军事调度,向李泰奉送这些财货,也是他们义务的体现。换言之,他们虽然不需要交税,但是也需要交保护费。由于这种权钱的互动没有田租赋税等正规的渠道,于是便只能通过这种私相授受的形式来进行。

如果没有保护费,李泰又凭什么保护他们不受江陵或是其他萧梁藩王、以及侯景乱军的侵扰和压榨?

这本身就是乱世规矩的一部分,就算是朝廷和霸府明知此事,他们也不好查问。除非李泰横征暴敛,搞得民怨沸腾,地方上秩序荡无、叛乱成风。

转过年来又有大量礼货入门,一时间内府库房几乎都要被塞满了,于是李泰便安排侄子李真带着赵景之、杨钰等门生们入府快速将这些礼货盘点分储。

他们用了数日时间才将眼下收得的礼货初步盘点完毕,单单可以统计折算的礼货便达到了五十多万匹绢的数额,另有其他价值不太清楚的方物特产和珠玉宝石等等,加起来还有上百箱之多。

当李真拿到这个数字时,一时间都有些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望着李泰便颤声道:“传言多闻南人尚奢,但却不想一场节时便能积下如此重货!十三叔,这一笔巨资,难道我家尽可据下、不需归还?”

陇西李氏虽然也是世道名门,往来不乏官宦名族,但这一个新年春节便能收礼几十万匹绢之巨,还是大大超出了李真这个少年的认知,莫非江汉之间钱帛俯拾皆是,要不然这些人家怎么争相奉送而来?

“如果要退还的话,不知又有多少人夜不能寐了!”

李泰闻言后便微笑道,这些汉东和山南人家并不是不知道钱帛珍贵,而这些钱帛是他们理当奉送来维持他们在各自地方的统治地位的。

当然最终这些钱帛又会分摊到他们当地民众们头上,但这也是封建统治的逻辑使然。

李泰如今在江汉之间虽然威名颇盛,但其影响力还没有达到下沉闾里乡野的程度,汉东百姓虽然听过他的威名,但若说真金白银的向他交付赋税,这些人还是存在很大的抵触情怀,所以还是需要这些地方豪强维持地方秩序、抽取地方钱帛。

就像后世一些商业行为,很多x家军们虽然被收了智商税,但也收获了归属感和荣誉感,对面韭菜哪有我们又高又壮,随便出手已经把他们打得溃不成军!

当然两者还是有根本区别的,毕竟社会在进步。封建社会这些负担是小民们无可避免的,而后世那些商业行为只要长个脑子、别瞎凑热闹就可以避免许多。

几十万匹绢看似很多,但如果这些地方能够建立起完善的编户均田赋税体系,那所得较此只多不少。

不过眼下这些地方还远未达到设置正轨吏治统治的时候,想要强硬推行,那就要做好应付民变的准备,要么就耐心等待更合适的时机。

历史上单单山南之地的叛乱就持续了很久,如今在李泰的力保之下,安康李氏等地方豪强仍留原地,维持地方秩序,虽然也有一些民变纷乱发生,但也都能很快解决,不成糜烂之势。

这些礼货理论上而言都是属于李泰的私财,但其实他也只是一个分配者,麾下一些各统部曲驻扎各方、维持地方秩序的部将们,也都要分给一部分,当作他们各自养军的成本。

同时中外府那里,也要输给一部分。李泰全权负责东南军政,这也是霸府给予的权位,他所具有的威慑力,除了自身的威望之外,与台府的授权也密不可分。如果他不是从属于西魏这个政权,那么威慑力也必将大打折扣。

总之社团要发展,每个人都不能有太大的私心。会跨栏的跨栏,会kanren的kanren,会背帮规的背帮规,谁要觉得自己马仔多势力大、可以挑战规矩,那就最好干啥都戴着头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