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362节(第2页)
那十几名都督得此赏赐之后,有的人自是欢欣感激,只道往年怀才不遇、如今终得英主欣赏,有的虽然一时间还没反应过来,但也都纷纷作拜于地,感激涕零的连连叩首谢恩。
高洋闻言后便哈哈大笑起来,又着员取出各种珍贵的药材与华丽的锦袍赏赐给这些人。
原本众晋阳兵卒众们心中多有腹诽这新君的凶戾残忍,但在见到这十几卒众之凭着一次战斗的获胜便获得身份的提升、处境的逆转,心中也是激动不已,幻想着自己也能有这样的机会和待遇。
他们本就是刀头舐血的亡命徒,若这一条性命能卖上价钱又何惧一死?如今这位皇帝陛下用人赏士不拘一格,但有勇力可观即刻便选拔任用,对于众多出身卑微、沉寂于下的晋阳兵军卒们而言,那就是英明之主啊!
很快晋阳宫的这一场比斗便在晋阳城传扬开来,尽管这过程血腥残忍,但却给人以莫大的鼓舞与希望。
众多的晋阳兵下卒们也热衷于传扬这一事迹,尤其讲到那些尸位素餐的将主长官被皇帝陛下赏赐给其旧部下为奴时,更是眉飞色舞、喜不自胜。
由于高洋之前低调孤僻,以至于许多晋阳兵士卒唯知有大小高王,对于这一位临危受命的高王次子甚至闻所未闻,心中自然也就谈不上有什么崇敬之情。
但是经此一事之后,这位新君名声迅速的在底层传扬开来,凡有议者,无不仰慕有加。
所以当接下来高洋统率诸军前往晋阳东城,检阅军伍并列阵应战的时候,所见到的便不再是那些冷漠挑剔的眼神,而是一道道崇敬且热情的目光!凡所至处,欢声雷动,声令所指,趋者如云!
相对晋阳方面的令行禁止、士气大振,已经抵达建州的西魏大军则就萎靡得多。
之前大军渡河的时候,便已经是阴雨绵绵。本以为时令入冬之后应该会有所好转,但却没想到接连又是几场大雨降落下来,使得山涧暴涨如洪,而大军也就此困于建州车厢城不得前行。
秋冬雨水冷冻异常,即便人还能忍受,但军中的牛马牲畜却熬不住,大群大群的死亡,很快伤亡便已过半。
原本过河之前尚自士气高昂的众将这会儿也多消沉下来,纷纷劝告大行台,道是天时有悖、锐气已失,不如暂且退军,再图来日。
尽管宇文泰心中也多有动摇,但一想到临行前的豪情满满,终究还是有些不甘心,派遣几路轻骑斥候北去打探敌情如何,如果晋阳方面惊慌失序、诸军无备的话,仍可咬牙趁乱北进。
但最终传回的消息也让宇文泰大失所望,斥候归告高洋大军军容严整、气势强盛,并没有可以趁乱取之的战机。
得悉这些之后,再见军中战马等损失更大,士气也越发的低迷,宇文泰也只能叹言道:“高欢不死矣!”旋即便下令撤军。
撤军的同时,宇文泰也着员通知河洛方面的李泰,河洛方面后续局面该要如何收尾由其自决。
严查内奸
西魏入侵大军不战而走,对晋阳群众而言自然是皆大欢喜。而新君高洋也因为在这一次危机应对中的表现颇为出色,渐为国人所熟知且接纳,威望初立。
但对高洋而言,这样的局面明显是不够的。他真的已经做好要与西魏大战一场的准备,要将此役当作自己的立国之战,彻底确立起他齐国开国之君的不二威严。
但今西魏大军不战而走,对高洋而言也意味着一个虎头蛇尾的收场。他虽然急于确立权威,但也仍然不失理智,固守晋阳、以逸待劳的情况下有信心能够击败来犯之敌,但也心知如果主动出击的话怕是胜负难料。
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高洋纵有雄心也只能暂且忍耐下来,旋即河洛战场的失利便又进入了他的视线当中。
“敌将李伯山,难道就是旧年趁先皇南征、入寇晋阳那人?”
之前高洋忙于整顿晋阳军事、应对西魏主力,对于河洛战场便没有投入太多的关注,此时危机解除再细致了解的时候,看到战报这一个有些熟悉的名字,当即便皱眉问道:“便是让章武王、清河王全都坐困愁城,咸阳王、河东王隔河犹惊,刘丰生、慕容绍宗皆死其手的陇西李伯山?”
众将听到这话后,神情全都有些不自然。他们又不聋不蠢,自听得出这
母子不和
随着皇帝高洋下令追查,李伯山这个之前在晋阳城中便颇为响亮的名字再次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虽然对大部分人而言这仅仅只是一个谈资,但对有的人来说却不啻于一个催命的符号,比如新晋蔚州刺史徐显秀。
晋阳城南诸勋贵园墅当中,有一座庄园占地广阔、建筑华丽,很是醒目,哪怕在这一众勋贵园墅当中都是首屈一指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