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盛唐挽歌女主角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北朝帝业 第354节(第3页)

不过略作沉吟后,李泰还是决定得把这一层buff硬刷到自己身上来,他着令张石奴率领一百多名黑袍壮卒们登上战场附近的山岩顶部,趁着雷电轰鸣的间隙,向着下方大声呼喊道:“此间乃是大魏世宗宣武皇帝陵寝,尔等贼卒追从高氏逆贼叛国逆魏,宣武皇帝英灵震怒!李大将军上承天命、讨伐贼逆,天雷助战,轰杀顽贼!”

李泰也并没有说谎,瀍水上游的确就是北魏宣武帝景陵。旧年独孤信收复洛阳的时候,宇文泰便带着皇帝元宝炬屁颠屁颠返回祭拜先陵,正逢侯景率兵攻夺金墉城,然后宇文泰便着急忙慌前往迎战侯景,之后便引发了河桥之战。

做贼心虚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哪怕是有盗亦有道这样的理论基础,但为什么不直接说“盗有道”呢?说明盗终究还是不道的事情,高洋窃国,群下为贼,起码在其君威塑造起来之前,这种心理也是普遍难免的。

虽然说南北朝乱世政权转换只是寻常,但北魏这么多年的国祚,终究也是营造出了一定的正统观念,所以当听到这些魏军士卒们伴随着雷鸣声的呼喊时,河谷中仍在坚持顽抗的北齐人马心内也渐渐慌了。

举头三尺有神明,此时头顶那轰鸣不断的雷电便仿佛苍天一遍遍对他们的声讨责问一般,所以渐渐的便有将士胆气不再,开始拖刀向后方逃去。如此一来,恐慌的情绪便飞快的在战阵中蔓延开来。

尽管那将领也在极力想要维持战阵,但他终究不是敢与天雷搏斗的薛孤延,只能眼睁睁看着军阵逐渐的瓦解崩溃,自己便也只能率领亲兵快速的脱离战场,寄望能在后方收拢败众,然后再继续反杀回来。

眼见敌军溃败,李泰心里便也暗暗舒了一口气,旋即便又着令五百精骑衔尾追杀。至于战场上退下的将士们则在原地稍作休整,然后便开始向河谷内退去,并且开始忙碌的设栅扎营。

若情况只是如此,倒也不失为一个智退敌军的佳话。可是随着敌军退走,天上的雷电轰鸣声渐渐停息下来,原本厚厚堆积的阴云竟也徐徐散开,甚至山谷中又洒落下一片夕阳光辉。

李泰瞧着这天气的反常极端变化,心内不由得吐槽几句,但旋即便察觉到韩雄望向他的眼神隐隐有些不同,敬畏中还带着几分惊奇。

看到韩雄这眼神变化,李泰心内不免一动,这老哥该不会以为刚才天雷是自己召来退敌的吧?

贼入彀矣

“西贼去了邙岭景陵,没有进攻金墉城?”

当可朱浑元听到败逃回来的部将汇报敌军动向后,哪怕忽略所谓天雷助战的垃圾讯息,剩下的内容也让他颇感诧异。

对敌军的动向判断接连出错,这绝对是非常严重的错误。不过可朱浑元眼下也顾不上做自我检讨,而是又开始思忖那李伯山为什么要冒着可能会遭受中道狙击的风险穿过河洛平原而往景陵方向而去?

“邙岭地近孟津渡口,难道是西贼关西主力此番将要从水路东来,所以这李伯山要提前抢占孟津以供大军登陆?”

想到这一个可能,可朱浑元也不由得暗生惊疑,心里有些拿不准。

之前西魏几次东进,都是采取陆路进军的方式,对于黄河水道则利用不足。一则自然是北人不擅长水战,二则数万大军通过水路行军的话,所需要的舟船数量和规模也非常庞大,这对西魏的国力而言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绝非短时间内便能够筹备起来。

但这也并非绝对,毕竟如今的西魏也已经是今非昔比,尤其是在江汉地区攫取了巨大的利益。

从去年开始那李伯山便率军侵吞了汉东、淮南大片的领土,或许就搜刮了大量的工匠和物资运回关中,然后打造舟船、准备出其不意的乘船东下,这个可能也是成立的。

除此之外,邙岭的地势对于瀍水、谷水和洛水等诸流交汇的河谷滩涂都存在着一定的压制作用,尤其在掌握精锐骑兵的情况下,凡此诸流若要进行什么人员物资的调度,都将在其铁蹄兵锋袭扰之下。

在这战报中,齐军所交战的对手除了李伯山所率的三千多名轻骑之外,还有一支一早便埋伏在邙岭的人马,只是数量不多。从部将所汇报的情况来看,似乎是从关南转移到邙岭的当地贼军。

这些贼军数量也有几千之众,往常只是分散在河洛周边的山岭之间流窜活动,偶尔能给守军带来一定的骚扰和麻烦,但大多数时候都不足为患。而且深入清剿的成本极大、成功率又很低,所以便一直留存下来。

如今这些人也同李伯山搅在一起,无疑又增添了不少让人难以预料的变数。

可朱浑元设想诸多可能,如果是第一种情况、西魏主力大军乘船渡河而来的话,这已经超出了他能够应对的范围。

由于有着河桥这样更加便利的交通方式,再加上晋阳兵们也不怎么喜欢乘船往来于大河两岸,所以孟津渡口那里并非重点设防的区域,当然也没有停泊什么船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