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289节(第1页)
后世有关于此也颇多论述,观点与视角各不相同,但到最后也都难免一声叹息。因为这件事突出的就是一个拧巴,很难通过清晰可见的逻辑去讲述清楚。
宇文泰今向李泰询问王思政设治颍川是否可行,显然不只是在询问应不应该,而是有着更加深刻和丰富的意味。
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角度而言,如果颍川是河南当之无愧的中心,完全无可取代,那也没有什么好讨论的,这个选择本身就是众望所归。
可如果颍川的重要性完全达不到这种程度,那么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也就有了立场和利益的区别。围绕于此的不再是讨论,而是争执、是博弈,最终达成怎样的结果与道理无关。
站在西魏霸府的角度,显然是不希望王思政设治颍川。特别是在河洛新经一场大败,对于河南方向的经略更加不能维持太过激进的策略。
如果设治于颍川,想要长期控制河南之地的话,
旧情不复
“伯山果然壮气可嘉,前事方已,又立新志!若人皆如此,何患贼之不除?”
宇文泰见李泰早有准备,便也微笑着赞赏一番。
只不过这么重要的事情,也难即刻便做出决定,他先着员将李泰奉上的表章收取上来,略作翻看之后才又说道:“伯山你心力汇聚的建策陈计,我一定仔细阅览斟酌。无论计策当下是否可采,都会尽快给你一个答复,让你不必为此焦虑等待。”
这已经算是非常重视贴心的答复了,若换了其他人,甚至就算是之前的李泰自己,无论进献什么计策,大行台采纳不采纳自然没有向进计者通知解释的义务。
李泰也自知这事急不来,反正计划已经呈交上去,自己的意愿也表达出来,接下来成与不成便安待下文了。
当他起身请辞告退的时候,宇文泰却又说道:“陇边新进一批良驹,其中优者多在内厩,伯山你便顺道挑选一匹合你心意的留用。”
李泰听到这话,连忙又作谢恩。如今的他倒不是很在意一匹良驹名马,但这种细节上的关怀举动却是让人感动。
李泰自己深受大行台这行为感动的同时,心内也在暗暗提醒自己之后也得注意给梁士彦、贺若敦等部将们营造一下这种突如其来的关怀惊喜。所谓知遇之恩,除了人尽其用之外,不就是从这些细节小事上体现出来?
台府内厩位于府中东侧的兵城里,李泰在谒者带领下来到这里,便见到出出入入忙碌的马夫役力,当然最醒目的还是圈厩之间那一匹匹骏马。
数年行伍历练,加上战场上的实际体验,如今李泰也颇具相马之能。行途中他便从谒者口中得知这一批陇右良驹本就是优中选优,送入霸府的主要用途也就是赠送内外诸将,大概也是为了向众将表示宇文导出镇陇右已经初有成效、功绩不俗。
毕竟陇边局势如何变迁,他们关内众将也只是道听途说、感触不深,可这名驹良马却是实实在在的分发到他们每个人手上。拿人家的手短,总不好再到处宣扬宇文导能力不行、在陇右任上不够称职。
想到这里,李泰便深为老丈人独孤信愤慨,决定要把这一批战马当中最优秀的一匹马王挑选出来。谒者道这批战马有两百多匹,与李泰放眼望去所见数量相当,可见他是较早受此赠送的人。
经手的战马多了,李泰也养成了自己的一套审美观。当他挑选坐骑时,先看筋骨、再望神韵,最后才是皮相。甚至有的时候出于隐蔽的需求,他都刻意不选择皮相太过显眼醒目的坐骑。当然如果只是平时骑行游猎的话,那当然是越鲜艳醒目越好了。
他一路挑拣欣赏下去,瞧着这些战马各有出众之处,可见挑选进贡时也是用了心,只觉得每一匹都非常好,若能打包全收那就更好了。
当他视线在诸骏马身上划过时,突然有一道熟悉的身影从视线中闪过。他最开始还没有在意,但很快便感觉有些异常,再将视线转望回去定睛一瞧,顿时便有些傻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