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盛唐挽歌女主角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北朝帝业 第284节(第2页)

所以九曲城、汉关城并其他城戍所缴获的粮草,在之前一段时间几乎尽数都输送到了河桥,然后又被宇文护一波送了回去。

不过九曲城中也并非仓储空空,还是存放了许多物资,其中尤以绢帛数量最为可观,足足有数万匹之多!

这么多的绢帛,并不尽是李远所部战利品,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从李伯山处得来。

他们这些各拥部曲的军头大将凡所征战缴获到的人员物资,一些可以直接用于后续战事的自然是随战消耗了,其他的财货战利品则就可以自由处理。

李伯山之前缴获大量的战利品,军械之类分发豫西诸路人马,粮草扣除自用也都交公调度,除此之外便是大量的钱帛了。

之前其人率部东去,这些钱帛物资自然难以随军开拔,于是临行前李伯山便找到李远,将这些钱帛转给李远、计价之后待到返回关西,再由李远的兄长李贤支付等量的钱帛物资即可。

李远率领数千子弟兵坐镇豫西恒农,自然是有养军耗费,再加上不时还要接济豫西诸路人马,对于钱粮的需求自是极大的。若是尽由关中支运,单单沿途耗费就非常巨大。

所以李远当即便答应了这一两下得便的提议,派人前往汉关城接收了李伯山的这些战利品,将之存储在了九曲城中。

“主公,卒员们清扫诸仓,又收得陈谷杂菽近百石,杂以麸糠可作一餐。但若明日再无转机,便需得宰杀牛马充饥。”

一名部将走上前来,神情忧怅的对李远禀告道:“只是、只是若杀了牛马牲畜,我军再想突围远撤便困难了,最多也只能再维持旬日。若是没有援军抵达的话,前景堪忧……”

“会有援军的,一定会有!”

李远闻言后斩钉截铁的回答道,他先向西边望了望,又往东面瞧了瞧,旋即便沉声道:“方今诸军败退,国中难免群情惶恐。大行台有困于此,须得回旋坐镇以定众情。

但只要此城仍然在守,便不可谓前功尽没。或早或晚,一定会派遣援军!更不要说李伯山仍率数万人马顿师伊川,若知河洛惊变,一定会在武公代之,以致内外皆对河内公以乱臣目之,颇伤故情。如今河洛大败,国中群情势必更慌……”

“主上执台宣政,州郡方伯之任本就在府中声令之内,岂可妄图以私情而乱命!乐陵公切勿再持此异论,妨碍国中政声通达。河内公诚是劳苦功高,朝廷也以荣爵高位酬之,未有轻慢辜负,无有不平可鸣。”

相对于怡峰之类的北镇旧党,李远等在关西归附大行台的将领们自无那些乡情故义的牵扯,故而对大行台的忠诚也更加纯粹,听到怡峰作此感慨,李远便自觉有些刺耳,忍不住便发声喝阻。

怡峰听到李远这么说,也自觉失言,只向李远歉然一笑,旋即便闭口不言。

李远见状后便也不再多留,交代怡峰安心养伤之后便起身离开。

他又绕道城中仓舍前,望着库房里堆放满满的绢帛,虽然自知有些不讲道理,但还在心中恶狠狠想道若是李伯山不来救援,他固然是前途叵测,这几万匹绢的账一定要赖下来,反正他都死无对证了,总得让李伯山吃上一个哑巴亏!

想到未来李伯山或会因此哑口无言的倒霉相,李远又忍不住轻笑两声,只是这苦中作乐的念头并未持续太久,城外厮杀声便又响起来,他便忙不迭往城墙处行去。

兵抵城下

傍晚时分,负责前去查探敌情的韦法保一行才悄悄返回,并带回了九曲城外最新的情况。

因为九曲城周边地势实在复杂,东军也在多处驻扎分布,故而韦法保也未能辨明敌军兵力究竟有多少,只是凡视野所及的要害之处皆有数量不等的敌军驻扎。据此判断,可知敌军总兵力必然不少。

由于九曲城防线本就是东魏所建立,之前还有一部分守军逃回河阳,故而敌军对于此边地势情况也是颇为了解。既拥有兵力的优势,又熟知地形,所以这一仗虽然还没有开打,但也已经可以想象到必然非常艰难。

唯一聊可安慰的,那就是由于地形过于复杂,敌人在作战过程中很难投入骑兵力量。

这对翻山而来、一行尽是步卒的李泰一众将士们而言,无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利好,若是九曲城本就设于平原开阔地带的话,那他们这种奔援举动也只是送人头的愚蠢行为。

不过想要避开敌军的骑兵攻阻,前提得是他们能够顺利泅渡过河,并且通过宽达数里的、地势相对平坦的河谷地带,进入到洛水北岸的坂原地带。

敌军有一支数百人的骑兵队伍便驻扎在九曲陂塬的最西曲,用以监控九曲以西的人事动态。若在这一段行军过程中被敌人所察觉到,那么就要遭受敌军的骑兵冲击了。

他们一行三千将士,说多不多,说少不少,在没有舟船桥梁等固定渡河工具辅助下想要泅渡过河,用时必定不短,而且也很难掩人耳目。所以必须得解决掉这一支敌军骑兵的威胁,大队人马才能顺利过河。

对此几名将领在商讨一番后便也做出决定,那就是分头行动。

陈忻率领两百卒员沿洛水南岸继续往下youxing走,入夜后在敌营对面方便进退的位置放火对敌人进行吓扰,让他们不敢在夜中大举调度部伍。